法务吧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法律百科 > 刑事辩护> 正文

立案和起诉的区别

  本文主要讲解有关刑法刑事诉讼法法律知识,立案和起诉的区别.立案和起诉的区别:起诉是原告准备相关的材料到法院提起诉讼,立案是法院依法受理。先有原告起诉,然后有法院的受理和审查立案,起诉后法院也可能不予受理立案。

  一、立案和起诉的区别

  立案和起诉的区别:起诉是原告整理材料到法院去告状,这是起诉。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律规定,依法受理,属于立案。起诉是对原告而言的、立案是对法院而言的。原告到法院去告状、就叫起诉、原告的符合规定、法院受理了、就叫立案。

立案和起诉的区别

  《民事诉讼法》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。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,必须受理。符合起诉条件的,应当在七日内立案,并通知当事人;不符合起诉条件的,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,不予受理;原告对裁定不服的,可以提起上诉。

  二、审查立案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

  1.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。在审查中,对反映的问题,必须实事求是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不允许任意夸大或缩小,更不允许捕风捉影,无中生有。

  2.判明立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通过审查,就是要明辨是非和真伪,弄清事情的真假虚实。

  3.弄清所反映问题的性质。通过审查,可以去掉水分,弄清是否属于违法违纪,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。

  4.抓主要问题和基本事实。将反映问题和线索进行梳理,突出违法违纪问题的重点,即抓住违法违纪事实中的主要问题和基本事实,予以认真细致的审查。

  三、起诉程序的完整流程是怎样的

  法务吧提醒您,起诉程序的完整流程:

  1.起诉应当满足起诉条件。当事人起诉,首先应提交起诉书,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;

  2.起诉应当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材料;

  3.当事人起诉,首先应提交起诉书,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;

  4.将上述材料交给受案法院,由法院决定是否立案受理。

  《民事诉讼法》第一百零九条“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。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。”当事人起诉,首先应提交起诉书;根据"谁主张谁举证"原则,原告向法院起诉提交相应的材料;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,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,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。

查看全文

相关推荐

精选阅读

热门推荐